台风是怎么命名的?台风的命名规则是怎样的?
想象一下,在亚洲和太平洋这一片,有很多个国家(比如中国、日本、美国、泰国、越南等等)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。
以前呢,每个国家都按自己的方法给台风取名,有的用数字编号(比如第8号台风),非常混乱。就像同一个学生,在中国叫“小明”,在日本叫“太郎”,在美国叫“Tom”,大家交流起来很容易搞混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大家就坐到一起开会商量:
- 成立一个“取名小组”: 这个小组叫“台风委员会”,成员包括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泰国、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。
- 每个成员都交作业: 每个国家和地区事先提供10个名字,凑成一个总共140个名字的“名字库”。这些名字大多柔和、平和,以避免在灾害中造成不必要的恐惧。比如:•中国提供的名字常常是神话人物(如:悟空、玉兔)、星座(如:海神)等。•日本提供的名字常常是星座名(如:天琴、北冕)。•美国提供的名字常常是人名(如:玛莉亚、丹娜丝)。•东南亚国家提供的名字常常是动植物或自然景观(如:利奇马(一种水果)、娜基莉(一种花))。
- 排好值班表,轮流使用: 这140个名字排好顺序,年复一年地循环使用。比如今年第一个台风叫“梅花”,第二个叫“苗柏”……一直到第140个。用完之后,明年再从头开始用第一个名字“梅花”,继续循环。
特殊情况:坏台风会被“开除”!
如果一个台风特别厉害,造成了特别巨大的灾难和损失(比如2005年的“龙王”、2013年的“海燕”、2018年的“山竹”),为了以后避免混淆和提起它时的伤痛,台风委员会就会开会把这个名字从名单里永久移除。
然后,原来提供这个名字的国家或地区,会再提供一个新名字补上去,名单总数还是保持140个。
这就好比:
班里值日生“小明”因为表现太差(造成了巨大破坏),被老师从值日生表里开除了。然后大家又选了一个新的“小强”补上去,值日生表继续循环用。
总结一下:
- 名字是事先取好的,有一个现成的“花名册”。
- 按顺序循环使用,年复一年,周而复始。
- 谁带来的台风,名字就由谁提供(中国提供的就是中国风的名字)。
- 造成特大灾害的台风,其名字会被永久禁用并换上新名字。
这样既方便记忆,又统一了称呼,便于各国一起防灾减灾。希望这个解释能让你完全明白!